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

閱讀報告徵文比賽之「《論語》心得」

書名 :《論語》心得
作者 :于丹
出版社名稱 :中華書局
出版年份 :2007年4月初版作者

「道不遠人」讓我們在聖賢之光芒下學習成長 ─ 于丹;灰色的孔子與多彩的世界 ─ 易中天。從這「序」去看,要較爲具體的去形容孔子,他應該是眾人都需要的溫度和灰色。灰色的色彩感不強,好處是和任何色彩都能搭配,才能顯得它的高貴和純粹。沒有人會喜歡只有灰色的世界,所以,有必須鏈接多彩的世界,理論的灰色才不顯得死寂;繽紛的世界才不至於俗不可耐,互補不足,這就是和諧;這就是「畫龍點睛」的「序」。實際上,真正偉大的思想絕對是適用於任何時間、地方和人物身上,它的意義和理論要具普遍性,要有生命力。

于丹把這一部書的內容,分成「天地人之道、心靈之道、處世之道、君子之道、交友之道、理想之道、人生之道」等七個層面,去剖析她對《論語》的心得。

一) 天地人之道

別以為《論語》高不可及,它顯示的真理,永遠都是樸素,簡單。人人都希望過着幸福快樂的生活,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,與貧富無關,同內心相連。安貧樂道對現代人來說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,職業高低、收入多少,似乎是一個人成功的標誌。競爭越激烈,就越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、與他人的關係。

「恕」和「仁」是儒家理論的核心和精髓,不要強人所難、不要傷害他人。要寬恕和包容,爲之「恕」;愛己及人,爲之「仁」。所以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。

關愛別人,就是仁慈;
了解別人,就是智慧。
─ 于丹心語

二) 心靈之道

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多少遺憾和失意,我們可能改變不了事實;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這些事情的心態。「仁者不憂,智者不惑,勇者不懼。」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遺憾。要做到內心強大,便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,要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。

小人之驕,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;
而君子之驕,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。
─ 于丹心語

三) 處世之道

人際關係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。很多時候對一些事情的判斷,並不能簡單地以應該不應該,好或不好來區分。孔子特別強調做事情的分寸,「過」和「不及」都是要盡力避免。孔子提倡仁愛,但他不認為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,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。所以,他不讚成「以德報怨」;他認為「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」去面對人和事,才不致有所浪費。

少指責、少抱怨、少後悔,就能成功。
─ 于丹心語

四) 君子之道

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,真君子的內心要做到「仁、知、勇」;仁者不憂、智者不惑、勇者無懼。要有厚道、包容和悲憫心;更要做到「不怨天,不尤人」。

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;
而不是語言的力量。
─ 于丹心語

五) 交友之道

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,真接反映著他的爲人。孔子曰:「益者三友,損者三友。友直,友諒,友多聞,益矣;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損矣。」孔子提倡結交益友,結交對我們有用的人,但不是指富貴和有權勢的人;而是,可以提高我們品德、修養和內涵的人。

你與其跟他人鬥,不如跟自己鬥,
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。
─ 于丹心語

六) 理想之道

孔子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,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。無論,實現大小理想的基礎,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,是遠比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。

理想之道,
就是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。
─ 于丹心語

七) 人生之道

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」。孔子把人生概括爲六個階段,這正就是人生的軌跡,我們現代人需要的一張藍圖,仍有許多啟迪意義,關鍵要看我們如何汲取這種智慧,來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價值。

只有建立內心的價值系統,
才能把壓力變成生命的張力。
─ 于丹心語

我絕對同意于丹和易中天對《論語》的感覺。《論語》不是什麼深不可測的道理,我們需要有「灰色的理論」,來教導現代多姿多彩的世界中,人類所缺少的一份尊嚴;對人與物的一份尊重;以及對生活的一種應有態度。

「教育是人類昇沉的樞紐」,心底裡隱隱湧起了一股強烈的使命感,實在,很慇切的祈望我們、及我們的下一代,真真正正,能夠活在聖賢的智慧下,不斷的學習成長。

3 則留言:

菩提樹 提到...

上星期因自班廣供關係,未能分享你的喜悅,下星期二請你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論語心得。

愛良善 提到...

我都好有興趣知道你的大作內容及為何對這書有那麼大的好樂。

櫻桃小丸子 提到...

既然尊貴的區班長及美麗的菩提樹要求到,又不介意我…那便希望下星期二的分享,不致大失儀態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