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論(P.109 L4 - L12)
【◎ 共學分六,初者隨念三寶功德差別,數數歸依者。謂數思惟如前所說,內外差別,及三寶中,互相差別,並其功德。】
隨念三寶功德是「共學」當中的第一個,亦即是我們下手處的第一步。
應隨時去憶念三寶功德數數皈依,因我們無始以來習染非常強大,就要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改善,不斷地思惟內外道的差別及三寶身語意業的功德,特別告訴我們念觀察修的道理,因為這樣數數思惟,自然信心就增長。
【◎ 第二、隨念大恩恆勤供養,嚼噉之先亦當供養者。如《三摩地王經》云:「由佛福德獲飲食,愚夫不知報佛恩。」此是以獲飲食為喻,隨自所有一切樂善,悉應了知是三寶恩。】
第二就是要念三寶的大恩,應該要恆勤供養,恆是不斷,勤是很認真、很努力。實際上,供養最大獲益的是我們自己,這一點初學的同學要特別注意,是非常重要。
要知喝一口水、吃一口飯,一切的好處全部由三寶而來。一絲一縷當思來處不易,所以飲水思源,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人,要了解這個根本因從三寶而來的,所以,我們要感謝供養。
供養分三部分:第一、財敬供養,第二、身語承事,有了這兩個基礎以後,第三、要依教奉行。我們現在所以不相應,是因為條件太差,資糧不夠,換句話說又窮又笨!窮是指沒福,笨是指沒智慧。我們總希望腦筋好一點,總希望有更多的財富。假如是做生意的,會考量哪種生意能賺最多的錢;如果耕種的話,會考量哪種田最肥沃,可以最豐收,這是世間共同的。現在我們供養的是「福田」,可以長出很多我們所欠缺的福,而且沒有一塊田比我們現在供養的是「福田」更加肥沃。平常我們說一本萬利,根本不可能,做生意一塊錢本能賺回五毛算是很好的,如果一塊錢賺一塊錢就不得了;至於,供養三寶所能得到的好處,就遠遠超過一本萬利,可惜,世間嘅人就唔知道。
我們要念三寶的大恩,當想到所有的好東西都從三寶而來,我們就很樂意去供養。由於這樣不斷地薰習,到後來會很羨慕三寶,進一步會想佛之所以成就,因為只有他照著法去做,於是我們就願意照著去做,常住的任何事都很認真去做,很多事情只要養成習慣以後,就不覺得難了,這樣我們的福就增長,智慧也跟著增長。再加上透過財敬供養、身語承事,累積了福智資糧,又願意跟著師長學習,這樣很容易就學會了。否則的話,雖然願意跟著師長學習,但腦筋笨得要命,講了半天卻聽不懂,聽懂了以後也學不來。前面係講依師的時候,都曾經提到供養的功德,現在正皈依又再講說,這個就是重要的原則所在。
【由報恩德意樂供養,此中復二,謂供養事及供養意樂。初中有十,供養身者,謂親供養真佛色身。供養塔者,謂供為佛所建塔等。現前供養者,謂前二事,現自根前而設供養。不現前供養者,謂佛佛塔非現在前,普為一切佛佛塔故而設供養。】
報「恩德」意樂供養分兩部份,一個是我們的行為,第二個供養的意樂,要知我們供養的時候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情去供養。
供養的方式一共有十點。第一個是供養身,也就是佛親自在世,我們去供養佛。佛走了就供養塔。佛涅槃後,供養他遺下來的靈骨之處,這就叫做塔。平常的寺院會供養雕塑的佛像,在印度這種地方叫塔,我們這裡叫寺廟。所以,把寺廟整理得非常乾淨,也可以當作供養。第三個現前供養,佛或者寺院就在眼前,我們親自去供養。我們在寺院裡做事情就可算是現前供養(供養塔)。第四種是不現前供養,就是既沒親身遇見佛,也不在佛塔(也就是寺院),但是我們卻可以透過觀想供養一切佛、佛塔,這就是不現前供養。
【又若於佛般涅槃後為供佛故,造像及塔,若一數等,亦非現供。若供此二隨一之時,作如是念而供養者,謂此一法性,即是一切法性,是故現前供養此二,亦即供養其餘三世一切諸佛,及供十方無邊佛塔。】
佛涅槃以後,不論供佛像或佛塔,不管是眼前供養,不眼前供養,供養的時候,我們的意念觀想:法性只是得一個(佛真正證得的就是法性,亦就是性空緣起之理)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一例外,所證的都是同一個法性,因為法性是普及一切的,所以如果透過意念觀想供養,那麼現前供養、不現前供養、供養身、供養塔,所有的都包含在裡頭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所以眼前供養這個佛跟塔,就等於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總結:
第一個現前供養能得很大的福,第二個不現前供養比較前面福的更大,第三個觀想同一法性俱供現不現前,獲福最大。所以不管我們是供養佛或佛像等,供養的時候應該憶念法性沒有差別,在供養之前先想供一尊就是供一切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請班長補充!
1 則留言:
雖消了文,但仍欠決了互相研討部份。昨晚跑到那裡去呀﹖
張貼留言